雅俗共賞這個詞,原本就是形容文藝作品的,當一件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就是一件雅俗共賞的好作品。放到作品集創作當中也是一樣,有很多同學都會絞盡腦汁的去找到一個洋氣有特點的主題或者元素,力求通過這種方式去吸引考官的注意力。
但實際上,俗可以不是真的俗,那我們日常所說的“土”放到藝術作品當中也可以不是真的“土”,只不過是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能讓普羅大眾都能夠接受且欣賞。所以,做土不難做洋不難,難就難在兩者結合做一個又土又洋的作品,讓名校考官和更多普通人都能喜歡的作品。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做到又土又洋,雅俗共賞。
一、什么是土味元素?
還是那句話“土”不是拿不上臺面,而是平凡簡單而又真實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可以是你家樓下大喊“將軍”的下棋大爺,也可以是風雨無阻跳廣場舞的大媽,又或者是焦急的穿梭在人群中的外賣騎手...
他們都可以作為設計元素出現在你的作品集當中,當然這些元素不是拿來就用的需要再加工進行關鍵因素的提取才能用到藝術創作當中,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除了生活中常見的實物以外,現在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歡的“土酷”文化同樣也是適合作品集創作的“土味”元素,比如走上國際時裝周的李寧,反映大眾文化生活的抖音、快手等等...
當然,除了需要在土味元素上進行發散之外,更難的是從中提取出靈感和方向。因為我們和這些元素太熟悉了,就比較難發現當中的亮點。甚至有很多同學會自然的排斥土洋結合的創作方式,覺得格格不入。
但是大家要知道,土洋雖然是一對反義詞,但是他們的結合必然會出現一種反差感,而這也正是creativity的表現。
二、土是本土,洋是外來
“又土又洋”的作品集創作方式,可以理解為把本土的東西進行包裝,拿給“洋人”看。這正符合大家申請海外院校時所要面對的情況,就像國內的西餐廳也會根據我們的口味對菜品進行調整和創新一樣。
所以,在作品集創作時大家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調整自己的“配方”讓它變得universal。
三、土是過時,洋是流行
當然除了貼近生活以外,“土味”還有一種標簽就是不夠時髦,這在追求創新的海外名校看來可能就是一個大忌。
但這不意味著土味元素不能做,大家完全可以考慮用現在流行的創作手法去對土味元素進行“加潮”處理,比如利用當下比較火熱的插畫風格或者用一些軟件去遮蓋過重的土味。
畢竟當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名校都刮起了一陣“跨界”風,導致很多專業早就突破了原本的界限。
四、土是俗,洋是雅
在大多數年輕人的印象中,廣場舞是土的。但是在圣馬丁2020 online showcase上,有一個頗為洋氣的廣場舞片段。
這個作品試圖通過實驗影像的方式探討中國的父權制話語下,疏遠和支離破碎的女性群體如何自發地聚集在公共場所,以幫助自己實現自我覺醒并形成自己的言論權。在4分鐘內通過肢體語言配合音樂向大家傳遞了女性處于不同年齡階段時的情緒及其聯系。
設計師通過藝術化處理使廣場舞變得十分高雅別致,人群還是那個人群,動作還是那個動作,但把音樂、場景和衣服一換,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所以,在設計中的元素沖突是表達的重要手段,可以給予觀者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間。同時這樣的反差感非常吸引人,大家也可以在作品集項目當中運用這種手法,讓考官更多的了解你和你的作品。
其實在我們所處的文化里其實有很多有趣的信息,而且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不管是熟悉度、理解力還是地域優勢,都是更容易上手去做調研的。只是相比于很多新興主題,這種“土味”主題需要同學們擁有一雙更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發散...
五、土是常見,洋是特別
大家可以通過畫插畫、活用字體以及設計排版等多種途徑,把常見的元素變得特別。
希望通過此文大家能夠明白,土洋結合雅俗共賞和土/俗有著本質的區別,需要達到這種意境需要大家更全面的去積累素材,而不是流于表面。不要只知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更要看到“所謂的世間,不就是你嗎”。(均出自《人間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