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蘭藝術學院就讀體驗怎么樣?有許多小伙伴都問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個學姐的體驗經歷,學姐已經將留美一年多的經歷和盤托出了,其間對MICA課程體系的描述尤為詳細,可以說是認真值Max了!
學姐介紹
Coco:專業Interdisciplinary Sculpture。
2016年被RISD、SAIC和MICA同時錄取,defer一年后去往MICA就讀。很喜歡Baltimore這座神奇的城市,每日生活就是在學校忙忙叨叨做project、跟教授同學嘮嗑,要是再能擠出時間就去逛逛街。
MICA校園環境
MICA跟大部分Art College一樣,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小。第一次去Baltimore(巴爾的摩,MICA所在城市)的時候,發現它沒有所謂的校園,教學樓、直接分布在主干道兩邊,根本不像是一所大學。MICA官網上建筑物有十幾棟那么多,但學弟學妹們不要被這個表象蒙蔽,其中有一些是你絕對不會去的!(哈哈哈,就喜歡這種大實話!)
我最常去的只有這么幾棟——Main Building、Fox Building、Bunting和Brown,后三棟樓之間離得很近,中間圍出來一塊草地,會經常舉辦一些好玩的活動。
這是MICA最酷炫的一張照片,上面可見的建筑物就是Fox、Brown和Main
MICA的Studio課
Foundation Year(大一)要學的基本都是必修課,主要包括Painting、Drawing、Elements of Visual Art等等。對于Painting和Drawing這兩門課的區別,有人說Painting注重色彩、Drawing偏重線條,但一直沒有定論。教授估計也沒打算分得那么仔細,后來干脆說“你們愛用什么顏色就用什么顏色,直接懟就好了”。
至于Elements of Visual Art,它所涉及到的知識包括色彩、遠近關系、視覺效果等等,給我感覺就是掌握了其他課程內容之后,來到這堂課做一個綜合性的整理。教授們對這門課的教學方式會完全不一樣,我自己的老師教得比較中規中矩,但我知道另一名教授講得就更好玩一些——他總是把諸如3D打印這樣新潮的技術或工具帶到課堂上,指導性更強而且風格更綜合。但是有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就是大一時不能自行選教授,要是實在感覺風格不對口可以去申訴,但一般不會給你換。
此外還有像Sculptural Forms和Electronic Media&Culture這樣的課,后者會教你怎么錄視頻剪輯、怎么3D打印等等。
以上說的都屬于Studio體系,囊括了所修課程的大部分。每次的Studio課都會有作業,這種類型的作業不會出現做不完的情況,所以有好多同學習慣拖延到最后一刻才緊趕著做。當然對于作業是不是花了心思,教授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不會直接批評你,但會降低你的得分。
所以對于即將要出國的學弟學妹們一定要認真完成作業,只有這樣,接下來的討論和點評環節才有意義。
大一基本上把必修課都學完了,因此大二的主要任務是專業課,并且由于課程的強制性減弱了不少,上課這件事變得好玩了許多!MICA選課的靈活性很大,會給你一本厚厚的手冊來參照。拿我所在的專業舉例,學校提供木頭、纖維、陶瓷、新材質、人像雕塑等等課程,可以從中選擇3門。
在學校里,上課絕對是最重要的事情,記得老師給我們做開學講座的時候,強調了三遍“Go to class”。大家如果想在大學階段學到點東西的話,就一定要把時間優先分配給課堂。MICA在這方面的要求也比較嚴格,如果一門課有三到四次曠課的記錄,就會被直接fall掉。
課余時間安排
MICA的課業壓力相對較小,每個學期的學分上限都會被清楚地劃定出來,我的建議是如果有余力就盡量多修,將在校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
MICA的校內資源很豐富,各種講座或Workshop都對學生開放,大家要盡量把它們利用好。比方說有一種名為Artist Talk的活動,會邀請一些業內有名的藝術家來做交流,時間往往安排在中午。可能有的同學覺得日程緊就放棄了,但其實你打一份飯拿著過去聽也是完全OK的。總之在大學期間,學校的資源一定要珍惜,沒有時間擠出時間也要去參加!
最后,學姐也給大家分享了幾點作品集申請經驗:
? 首先必須要明確學校的要求,如果不確定自己做的東西能否達標,可以通過郵件聯系招生老師,把作品發過去請他們幫你看。
? 給作品集排版的時候,有些人會按類別把Painting放一起、Sculpture放一起,我覺得這個方法不可取。個人更建議將自己感覺最好的一部分放在開頭,這樣更能抓住招生官的眼球。
? 即使作品達不到學校要求的數量,也不要把一些沒什么價值的東西放上去硬湊數,這樣一來,整體作品集的質量都會被拉低。
? 作品集里要留出一點余地來展示自己的基本功。
以上便是關于馬里蘭藝術學院一個學姐的就讀體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疑問可訪問壹壹藝術留學網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