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服裝設計,總是繞不開中央圣馬丁和倫敦時裝。作為坐擁中央圣馬丁和倫敦時裝兩所時尚頂尖學院的倫敦藝術大學,更是學生申請英國方向的必選之一。2020年QS排名,倫藝排名第二,依舊領先Parsons和RISD。加之近年來倫藝逐漸走低的錄取率,讓很多同學望而卻步。
成功不能復制,但是卻可以可以借鑒,藝術留學申請也是一樣。所以今天就為大家集中總結一下,那些成功申請到了倫藝的服裝設計作品集有著哪些共性,希望可以為同學們帶去更多的參考~
1、主題的原創性表達
因為學校、招生官的偏好,社會性的話題幾乎是每個同學的必選,同學們都希望能從眾找到一個足以體現自己深刻思想的主題。但,社會性的問題總共就是這么多,做來做去難免會出現撞主題的現象。然而無論是CSM還是LCF,最最看中的就是作品集的原創性,而主題則是原創性最基本的體現。所以,大家都關注的社會性議題不能選擇?
當然不是~
即便是針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的關注點也是不一樣的,怎樣才能在一個被廣泛聚焦的社會性話題中找到自己思考的基準點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境、視角和經歷都不相同,所以帶給你的思考方式也會是不同的。最主要是要體現你對于專業的態度,要將作品集中的每個項目都TOTALLY做成完整的你的一部分,能代表你自己。
比如X同學的社交屏蔽項目,雖然出發點是網絡的高速發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的交融與沖擊,但是他將主題落實在從當代社會網絡屏蔽與拉黑的現狀來探討虛擬社交的不平等性這一具體方面。
X同學將廣泛的話題聚焦化,從更加具體的點去延伸自己的項目,有效的避免了作品主題的同質化,最后他成功斬獲了CSM和LCF的offer。
那,如果想做有深度的主題就只能選擇社會性的話題嗎?當然也不是~
其實要做有深度的主題,并不一定要局限社會性話題,擁有正確的發展思路,任何主題都可以進行深度的挖掘。比如從自身的經歷、愛好,以及對周邊人的觀察等方面下手,這樣的主題反而會更有利于原創性的表達。如果很多同學在選擇主題的階段比較困難,不如回到自身,以自己為出發點進行更多的思考。
比如S同學,她通過觀察周邊人的生活狀態,巧妙的將化妝品與暴食相結合,以此來表現:有時候人們對一個東西的貪念就像是暴食癥一樣,可能會達到一個半病態的狀態。
這樣的項目主題看起來很生活化,卻將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進行結合,既包含了自己對周邊事物的細心觀察,又融入了獨到的思考,誰又能說這樣的主題不夠深度,沒有原創性呢?
2、像做證明題一樣進行發展與實驗
發展與實驗的過程是作品集中的另一大重點,也是海外院校tutor最看重的一部分,申請人的思維邏輯可以通過這一部分被展現出來。
英國院校要求的作品集,非常強調每一個主題下的發展邏輯,需要有大量實驗、self-evaluation的過程,每一個選擇都要有原因,不能只憑自己的喜好去“拼湊”。“邏輯”和“過程感”對申請英國院校的作品集十分重要。比如LCF官網就強調申請人要擁有通過繪圖工具記錄和發展設計思想的能力。
比如,成功拿到CSM 的L同學,他就是將人與人之間產生親密動作后的感受具象化。先是針對觸摸后的皮膚感受進行大量的實驗,然后通過圖像的方式加以呈現,最后將具像化的內容進行元素提取引用到服裝設計當中。而且他還通過具體的人臺實驗對已有的服裝進行一步一步的改造,并得到了很多立體的產出。L同學的作品集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發展脈絡十分清晰!
3、面料—詮釋主題的利器
從CSM和LCF官網上服裝專業的篩選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學院字里行間都在有意無意的強調材料媒介、視覺呈現等方面。
“在材質上展現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展現出對時尚、技術的強烈興趣”,其實這些潛臺詞在無一不在暗示著同學們在面料上大做文章的可能性。巧妙的面料創新可以在提升作品質感的同時讓項目主題的傳達也更具有層次和厚重感,有利于向考官展現出自己多元化的思考,從而帶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何將讓面料更好的服務于設計本身,如何讓傳統面料煥發出生機與活力,以及如何讓廉價材料在創新的過程中實現價值的升華,是同學們在面料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比如,潘同學,她以水鮮市場被廢棄的魚鱗為切入點。魚鱗經晾曬、風干、染色處理后,可作為面料,質感較好,具有一定的韌性和硬度。同時魚鱗經過加熱烘干染色可以變成魚膠,部分程度替代pvc。現如今大量魚鱗被廢棄,如此一來可以將魚鱗廢物利用,增加織物的多樣性,替代布料和塑料,同時解決魚廢料污染。改變傳統時尚的理念,將材料的轉換融入時尚中可持續發展的部分。
其實設計本來就需要打破固有的條條框框,并且具有反叛精神,創新精神。尤其是學習服裝設計,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沒有什么是必須的。建議同學可以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感受各種藝術形式,在設計的同時不斷接受新的觀點,嘗試新的挑戰。